笔文阁

第71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楚棠放出了一段视频,茫茫夜色下水月悠然,有童声清脆朗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接着是一段方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其后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是“长相思,在长安”,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吟诵的声音越来越急促,画面转换也越来越快,无数的男声女声汇聚在一起,和着宏阔的音乐,响在诸天万代人的心头。
    随后,吟诵的声音戛然而止,所有字句归于一处,泼墨淋漓的“李白”二字跃然浮现。
    众人被震撼了,长安院落,李白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痴痴地望着水镜中的画面,他仿佛看到了千年之后,无数后辈捧着自己的诗作吟诵的样子,他的志向或许于当代不展,他的诗文万世流传!
    李白朗声大笑,语气里有无尽的恣意:“天生我材必有用,白懂了!”他甩袖举酒,“敬诗文,敬知己!”
    中唐。
    白居易手指轻颤:“这些都是,李白的诗……”政治上的李白是幼稚的,诗歌上的李白却永远都是高峰!
    枯坐在床上的李贺眼中迸发出光彩,诗,也可立道,也能名世。
    韩愈挥毫泼墨,“文心”二字似有灼灼光彩。
    诸天万朝的文人沉浸在视频的炫目里,原来在后人看来,诗文也是重要的,千载文心,始终都被承认。他们忽然找到了人生的新路,若无法走上仕途,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一段文脉,是否也能证明自己曾经来过?
    一时之间,各路文人创作热情高涨,这这也导致后世的典籍多了许多本,而学生必背篇目也是蹭蹭蹭往上涨。
    兴庆宫。
    李隆基靠在椅背上,表情隐隐有几分怔然,这就是李白的魅力吗?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吗?比他的开元盛世还要长久,比他的功业还要令人传颂?他猛然站起身来:
    “快,给李白传旨,让他入宫,尽快入宫!”
    这样名望的诗人,若弃用他,天下人都不会答应!可是,已然知晓一切的李白还会入宫吗?李隆基的心里忽然有些不确定了。
    太极宫。
    李世民叹了一口气:“我本觉得绣口一吐,半个盛唐之语有所夸大,现在看来,没有李白的大唐,怕是要失色不少啊!”
    长孙皇后也是感慨:“李太白锦心绣口,竟是将前代的诗人都比了下去,有这样一位天才诗人,也是大唐之幸。”
    “是啊,”李世民颔首,如水镜所说,大唐成就了李白,李白亦为大唐增辉,后人若想起李唐盛世,半数的目光,都要落在他的身上吧!
    “只是,”他眉心微蹙,“那安史之乱,楚棠语焉不详,朕的心中总是不免担忧。”
    “儿孙之事我们无法管,左不过现在是贞观年间,二哥你再受些累,把孩子们教导好些,总能补救一二。”
    “只能如此了。”他揉揉眉心,看着跪在殿外的李治,心里还是觉得火气蹭蹭直冒。
    未央宫。
    刘彻拿眼睛去看堂下的司马相如,眼神颇有些耐人寻味。
    接收到目光的司马相如心头一跳,缓缓打出一个:“?”
    “长卿啊,”他笑容和善,“于诗赋上,卿还需多多用功才是。”
    “陛下?”
    司马相如发现自己有些跟不上这位顶头上司的脑回路。对侧的卫青目露无奈,装作没看见地别开脸。
    陛下又开始犯红眼了。
    果然,刘彻慷慨解惑道:“难道卿不想被后人称赞绣口一吐,就半个大汉吗?”
    司马相如:???
    陛下您是不是太看得起我了?
    作者有话要说:这一课写完了,为白哥付出了太多哈哈哈哈哈哈
    1.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梦李白二首》
    2.生命在最困顿的时候,才会发出反抗的强音,他的傲岸不屈,建立在他作为一个士人不得志的辛酸悲苦之上。一句穿越千古的名句背后,是一个生命所能承受的重量。——书上的笔记,应该是什么时候刷的网课吧,谁的课忘记了/望天
    3.《将进酒》那个视频大家应该听过,陈涌海老师的,浅浅放给老祖宗们听一下(bushi4.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白居易《梦微之》
    5.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秋千。——李白《江上吟》
    6.主播最后放的视频依据是央妈的纪录片。
    7.白哥生错了时代是一家之言,不过他确实很有古风,政治理想也有些不合时宜,比较天真,不过李白如果一直飘在云端应该也没有那些感怀激烈的诗作吧!最后……家人们有人去看《长安三万里》了吗好想看啊!!!
    第33章 视频后续+登高序(收尾+过渡)
    咸阳。
    嬴政觉得自己的问题似乎得到了解答,又似乎更深沉了。
    楚棠之前提到屈原时,他曾疑惑,一个人的词章,是否真的可以比帝国更为长久,李白诗作在后世的流传度已然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肯定的答复。
    以布衣之姿,一支诗笔,留名青史,这样的荣光,似乎不比帝王逊色。
    文人之笔,真的那般重要么?
    他垂眸,想起水镜上的字迹,心中的想法愈发明晰:“李斯,秦篆推广之事刻不容缓,六国文字必须要统一。”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