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第123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诸位帝王眼神一凛:要说到了!
    【郁达夫出生在什么年份?光绪二十二年,两年前,是甲午年。一场海上战争,让日本发现中国的虚弱,也让中国从天朝上国的梦里醒来,割地、赔款,在以后更是家常便饭。
    日本曾经需要向我们学习,处处仰望我们,谁能想到,形势会有这样的翻覆呢?作为弱国子民的郁达夫在日本受尽歧视、侮辱,而他甚至不能反抗,因为他的国家,确实就是那样孱弱。这种孱弱会影响到每一个人,后来郁达夫在作品里写,“败战后的国民——尤其是初出生的小国民,当然是畸形,是有恐怖狂,是神经质的。”】
    嘶~
    诸天万朝的众人倒抽一口凉气。
    太触目惊心了。
    可楚棠仍在继续:【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其时,东三省国土已失,华北势微,北平亦在飘摇之中,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知识分子,郁达夫心中不能可能没有触动。同一时期,他另有两篇散文可以佐证作意:
    “……原因是为了映霞还没有到过北平,想在没有被人侵夺去之前,去瞻仰瞻仰这有名的旧日皇都。”
    映霞是他的第二任妻子,这一次他是带着妻小出游的。
    另一段说得更直白:“……,下面只能再来略写一点春和夏以及秋季的感怀梦境,聊做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
    是的,时代风云里的文人并不能独善其身,他已经感知到了国家日渐衰飒的气息,并在文字里流露出隐忧。孱弱的国家、衰飒的时代,震动着一个救时文人的心,文中反复提及北方、北国、北平、故都,或许正有不可言说的时代意义,对故都皇城的眷恋,可能也潜藏着对国家的眷恋。而那些清幽的、静谧的、悲凉的、衰飒的景物,或似倾颓国运,或似飘摇己身。繁华落尽,满目沧桑,原来在“故都”二字上就可以品味。
    时代的苦闷当然不能概括一个文人复杂的作意,但知人论世,我们很难说这篇文字中毫无苦闷。】
    沦亡的哀歌。
    短短五个字重重敲在了众人的心头。
    南宋。
    范成大寓居乡野,眼中有泪:“邦国不振,其民能如何?”
    他想起如今的大宋,偏安江南,在金人的铁蹄下卑躬屈膝,连带着宋人都被金人□□压迫,国家的悲哀怎能不浸到诗文里、小民中?
    东晋。
    王导与南渡的诸望族正在新亭之中对饮,郁达夫的话引起了他们深切的共鸣:
    “风景不殊,山河有异,民何其困矣!”他们在北人的面前,又哪里抬得起头来?
    周侯中忍不住泪下,同坐诸人也停下饮酒,暗自抹泪,哀切的气氛弥漫周围,国破之爱,历千载而同心。
    未央宫。
    刘彻整张脸都黑了下去:“光绪是哪个皇帝?无用!割地赔款,简直是丧权辱国!”
    旁边的卫青脸色也很不好:“国家受此奇耻大辱,臣只恨不能生在那时,手刃寇敌!”
    “何必等那时,出海寻访,不是说日本曾经要向华夏学习吗?想来也就是个蛮夷宵小,找到后直接出兵,先试试我大汉兵戈。”
    正在气头上的刘彻理智直接离家出走,先在嘴上放出了一段狠话。
    未央宫一众:啊这……
    桑弘羊义愤填膺的心情突然顿住了,脑子里警铃大作:匈奴还没打,陛下又盯上了还没影的日本,哪里有那么多钱啊?!
    他无奈地看向帝王身边的卫青,绝望地发现向来谨慎的卫青眼中竟也有几分战意。
    桑弘羊:……
    算了,也行,就当造福子孙后代了,他不说了。
    咸阳。
    嬴政凤眸微眯:“秦、汉、唐、宋、元、明、清,这是楚棠所言朝代沿袭,若清便是最后一个王朝,光绪就是清朝皇帝的年号?”
    他一挥衣袖,冷冷地吐出两个字:“窝囊!”
    好好一个华夏,就这么被败落了,清朝的皇帝是死的吗?!
    他想起前面郁达夫在异国受到的侮辱,想起那连猪狗都不如的“□□”的称呼,袍袖下的拳头捏得咯吱作响。
    出海!
    不管是日本还是其他诸国,他既然获知了讯息,就不能置之不理,他就不信,秦人的兵马,敲不下异邦的头颅。
    哪怕眼高于顶,也要给他低下来!
    太极宫。
    李世民眼神陡然一厉:“日本曾向我们学习,难道它曾是我华夏羁縻?”
    被召来一同观看水镜的长孙无忌神情慎重,开口道:“大唐为上邦,异邦诸国仰慕华夏风仪,各个遣使来访,若当真是其中一国,我等岂非是在资敌?!”
    “非也,”
    李世民微微摇头,仍然保持着一个怀柔万邦的帝王的清醒与自信:
    “异邦仰华夏风仪,有向学之心,也是我等宣德化之时。柔远人而四方归,此先圣之言。国朝强盛才能引得异邦仰望,若华夏始终立于上国不败之地,则是天下之宗国,异邦自不敢进犯,又何来资敌之说?”
    说到底,还是后世的华夏不够强大。
    长孙无忌也反应过来了,猛然砸过来的信息让他有些晕眩,此时恢复些理智,微一拱手:“陛下所言甚是,唯有本邦强盛,异族才会心甘情愿臣服我等,是臣着相了。”
    李世民摆摆手表示并不在意,转而道:“朕本以为郁达夫太过低迷,格调令人不喜,却不想身世家国就在他的心头。”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