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第383章 古难全,便不退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杨黛看着梅欣儿,郑重地又问了一遍:“你确定?”
    “确定。”梅欣儿恭敬而答。
    “好。”杨黛点头,慢慢坐下。
    梅欣儿转身面对诸人,目光清澈如水。
    她就这么张口唱了起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一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出口,立惊四座。
    先前那天水楼女子的歌,令人感觉到了寂寞意,只想寻酒一醉而逃避满心的哀愁。
    这一首词,似乎亦相仿。
    同样是表达寂寥之意,同样是叹惜人生悲欢离合,但两词的境界,一天一地。
    在座诸人非权即贵,皆是饱读诗书、胸有丘壑之人,如何听不出两首词的高低上下?
    梅欣儿唱的这歌,哀而不伤,格调高出对方不知几条街。
    那一句“高处不胜寒”,不知唱入了几人心里,令这些官场权贵,不由心生惆怅意。
    好一个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世人皆知朝堂好,可有几人知道那高处之寒?
    转眼间,歌至后段。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一句,唱得温婉,似无悲喜,但却令诸人再度心生感慨。
    月尚有阴晴圆缺,人又如何?
    不过悲欢离合总相随,此事,自古便难全。
    何人可活得完美?
    便是高官得坐,骏马得骑,儿孙满堂,又如何?
    终有遗憾之事,终有挂怀之事,终有耿耿不能忘却之事。
    古难全。
    但此时,歌至最后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句出,诸人一时愕然,随后,竟有人落下泪来。
    人生事,多不如意,种种磨难,便如月之圆缺不定,人力不可左右。
    那么又如何?
    便向醉中寻解脱?
    不,歌的最后一句已经给出答案。
    只要人还在,哪怕远隔千里,能共这一轮明月光,赏这一片青朗色,便好。
    便好。
    人生大不如意,谁也逃不过,谁也躲不得。
    可举头望此月,想到心爱的恋人,想到志向相同的友人,想到生死与共的同袍……
    虽远在千里外,却与自己一般,正抬头望着这一轮明月。
    便仿佛是与之眼神交汇,便仿佛再度携手人间。
    又复何求?
    歌声止,天地神火化游鱼,转眼呼啸而来,盘旋而动,进入梅欣儿体内。
    杨黛站了起来,眼神间有激动色。
    好歌,未必有好词。
    但这一首歌好,词更好。
    杨黛感觉,若将此词列入诗词中,亦算绝世之做。其中几句,足以传世千年,为人津津乐道。
    若将此词列入文道,亦必是一篇感天动地的诗文!
    “何名?”
    “《明月几时有》。”
    “好一轮明月!九百焰!”她的声音有些发颤,是因为太过激动。
    九百焰!
    诸人震惊无语。
    诸女愕然失神。
    雅阁中,熊雨欣一下跌坐在椅中,喃喃失声:“九百焰?这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
    俊秀已经吓得说不出话来。
    方才千焰飞舞虽然壮观,但终是梅欣儿的歌与常乐的和声、鼓乐相融一体,集二人之力,才得生如此奇迹。
    但现在梅欣儿一人清唱,竟然便得焰九百!
    以一人清唱之力,超越同境极限四百焰!
    这是什么概念?
    李如霜一时失神,看着梅欣儿,嘴上无语,心中震撼。
    许久之后,她转头望向了常乐,眼中光芒闪动,种种复杂的心思在心里翻腾。
    只恨相逢太晚,只恨相遇于错误的时机。
    否则,我定要引你为座上宾、府中客,说什么也要结识你这样的朋友。
    好可惜……
    她满心落寞,看了失魂落魄的熊雨欣一眼,忍不住满眼的恨意。
    她不能再看这女人,若再看,恐怕恨便更深,终忍不住与她撕破脸来,各自分散。
    她闭上了眼睛。
    她知道,自己不能意气用事,坏了姨丈的事。
    莫初雄,终是姨丈器重之人,终是姨丈麾下大才。
    她知道其实熊雨欣对莫初雄来说,亦不算什么。
    妻姐家的女儿而已,与莫大人何干?
    何况她早知,莫大人的夫人,与熊雨欣母亲的关系似乎并不如何好。
    无非是少时谁多受宠,谁多挨骂的事,却一直记恨在心。
    莫大人在乎的不是这么一个外甥女,他在乎的,是自己的面子,是自己的威严。
    打狗也要看主人。
    熊雨欣受挫,挫的不是熊雨欣,而是莫大人的面子与威严。
    李如霜不能不维护。
    无奈,真是无奈。
    她转头望向常乐,想着那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是呀,自古便难全……
    台下诸人也在看常乐,猜测着这歌的出处。
    “此歌,是否亦为常公子所作?”杨黛问。
    所有人都等着梅欣儿的答案。
    虽然已经猜到,但终还是盼着她亲口说出来,自己方能惊叹。
    “正是。”梅欣儿点头。
    惊叹之声立时四起,甚至张口高声大赞“大才”者,亦不乏其人。
    “我这弟子如何?”角落里,黑袍罩帽客眉飞色舞地问身边女子。
    灵秀心点了点头:“这词写得真好,深入人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她看着凌天奇,凌天奇却只是在看着台上。
    她想到了几十年的分别,想到了青丝化白发那一夜,白发复又归青丝。
    人长久,能共这婵娟,便好……
    她笑了。
    眼中有泪,却还是笑了。
    台上,天水楼的那位女子缓步向前,向着梅欣儿施了一礼。
    “心服口服。”她说。
    梅欣儿飘然还礼,礼数周到,并没有因为自己大胜便轻视了对方。
    “只因我背后,有一位真正的才子。”她轻声说。
    天水楼的女子望向常乐,眼中不无崇敬与羡慕。她躬身退下,回到队伍中,再不发一言。只是与何诗诗对视时,会心一笑。
    两人都不觉得自己的失败如何丢人,反觉得,是常乐和梅欣儿给自己上了一课。
    今后人生路,也许会有不同。
    诸人还沉浸在这一首歌中,比试却将继续下去。
    雁领楼的白灵儿下场,向着梅欣儿一笑:“我也不用乐师。”
    “白姑娘不必如此。”梅欣儿摇头规劝。
    “不。”白灵儿摇头,“虽然为情所困,不得不与梅姑娘一较高低,但我并不讨厌你。相反,这两首歌让我知道了你的才华。但你放心,我虽是清唱,却并不吃亏。有此机会与你同台较量,本便是幸事,我不会有所保留。”
    她挥挥手,示意乐师不必管她,然后站到了中央。
    梅欣儿退下,看她的目光中充满了敬佩之色。
    白灵儿开口,声如出谷的黄莺,空灵美妙,婉转动人。
    她唱的是一首借物咏怀的歌,唱的似是某物,其实却是思念,是感情,是不可得之人,是想念、挂怀、忧伤……
    她本就有这样美妙的嗓子,唱出这样的歌来,便更容易引人共鸣。于是台下静寂,诸多会唱的人跟着哼了起来,眼中隐约有泪光。
    “依稀仍是旧日字,只是墨迹淡。团扇,团扇,终不团圆,两分散……”
    凄清之词,婉转之曲,令人心中感伤,令许多人想起了少年时的爱情。
    睹物思人,许多人不由摸向腰间玉佩,袖中扇,怀中帕。
    一曲唱罢,七百焰集于殿中,冲入神火宫。白灵儿飘然一礼,在诸人的喝彩与掌声中,缓缓退下。
    “厉害。”常乐点头称赞,“清唱一曲,亦能得七百焰,这再配上了乐师们……你们雁领楼里的学子,都是什么样的怪物?”
    谢芳笑了:“白灵儿原本便擅长清唱,加之乐声,反而扰了她的空灵。这其实是她在占你们的便宜。”
    “那也够厉害了。”常乐感叹。“真是一个更比一个强,我这心里,多少有些害怕了。”
    “大夏一国,只此两座最高学楼。”谢芳说,“而这九人,便是这两楼中黄焰境内歌道最强的学子。如此甚至可以说,她们将来,便是大夏歌道第一流的栋梁之才,若做不到这些,我大夏歌道却成什么了?”
    “有理,有理。”常乐点头。
    “这么说……”莫非眼睛一亮,“小梅若是胜了她们九个,岂不就是……”
    他激动得说不出后边的话。
    “不错。”谢芳点头,“便等于是她站在了大夏国所有黄焰境歌者之上,一览众山小,可称黄焰境内,第一高歌者。”
    “我的天!”莫非惊呼一声。
    “可是……”谢芳话锋一转,“这里终只是秀色坊,不是大比场。”
    话里话,常乐听懂了。
    在此地战胜诸人,也不过是民间私下切磋,不会有官方的认可。如此,这黄焰境第一歌者,便也只能是坊间流传的传说。
    除了当场见闻者,天下几人会认?
    “只有黄焰大比场,才是真正值得投入全力的地方。”谢芳说,“梅姑娘在此就算威风八面,也没有太大意义。她应当把实力留到大比中,再一鸣惊人。可惜,你们太过执着于一件衣裙的得失了……”
    “那岂是一套衣裙?”常乐摇头。“那是做人的道理和原则。我们没有错,便不须退。权势又如何?终不能压服我们。就算明知这样做会损伤我们的利益,我们也要梗着这根脖子,绝不低头。利与理,既然古难全,我们便守理不退。”
    “说的好!”蒋里重重点头。
    他不由想起了父亲。
    当时的父亲,当也是这样想的吧。
    我无错,我问心无愧,我便不必退。
    我也不能退!
    因为这一退,不仅是我人生的退步,更是对世道公理的损伤。
    大丈夫生于天地间,要维护的,不正是那世道公理?
    又如何能反伤之!
    台上,梅欣儿缓步来到中央。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