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3章:同门兄弟
张叔大的年龄其实并不大,今年也才虚岁四十三,人说“四十而不惑”,说起来自从两年前被恩师徐阶安排到了国子监搭上裕王这条线之后,张叔大的确是“不惑”了,他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人生道路,也看到了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
在明朝,文臣的终极目标就是成为内阁首辅,这个职务基本上就可以说成是“一人之万人之上”,成就不世之功勋,关键是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过去张叔大有些骄傲,文人有傲骨嘛,这不是什么大毛病,明朝从皇帝到百姓都宠着这点,但是进入官场的人就不能这样了,你还是个文人的时候傲一下没事,大家为你鼓掌,可是你都踏进仕途了,你还想傲?也不是不可以,你下面的人可以默认你的傲,脸上笑嘻嘻心中那啥,但是你上面的人,大家都是文人,接受了几十年的非义务教育你凭什么在我面前秀?
若是遇上脾气不好的上级,你要秀当场就给你一巴掌,打的你晕头转向,其实这还是好的,有仇当面报的不可怕,可怕的还是那种脸上笑嘻嘻心中那啥的,一回头就把你给发配了,甚至是把你全家都给发配了,你还不知道找谁哭去!
更有甚者,竟然秀到皇帝陛下面前去了,圣君明君也就算了,要是遇上昏君暴君,你还秀,秀你老母啊,搞不好来个灭九族,就算是把祖宗十八代都给坑了。
好在张叔大秀的有限,所以徐阶才没有放弃治疗,才觉得还可以挽救一下张叔大。幸而张叔大也的确是清醒了,回来之后屁股摆的很正,一言一行都成熟起来,不仅可以跟志同道合者唤酒买醉,更是可以跟政,见不同者亲如兄弟,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这位自幼聪慧的神童终于学会了“脸上笑嘻嘻,心中……”。
在裕王府里,张叔大其实还不能算是朱载垕身后顶顶牛哔的文人,像比他大了一轮的高拱,人家从各方面压制了张叔大,要说在张叔大心中其实是不怎么喜欢高拱的,但现在张叔大成熟了啊,知道跟高拱和睦相处,相敬如宾。
这不,今日原本该是跟裕王殿下讲经,可是裕王殿下进宫去看他老子去了,张叔大和高拱两个人就在裕王府的茶室里饮茶,顺便聊天。
“叔大啊,最近几日可有人约你吃饭饮酒啊?”因为高拱的年龄要大一些,所以两人私下相处的时候,高拱都是直呼张叔大的字,这也是官场上的一种习惯。反过来,张叔大就不敢直接喊一声“肃卿”然后怎么怎么滴,那不行,因为高拱高肃卿的职务可是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比起张叔大一个国子监司业要强太多了。
“回高尚书,最近是有不少无聊之人想要拜访下官,但都被下官回绝了。”
“哦?叔大啊,你当真都回绝了?”
“嗯。”张叔大的屁股摆的很正。明朝官员其实很聪明,他们大多都知道,因为锦衣卫这些特殊机构的存在,其实很多秘密是保不住的,尤其是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所以自己一定要小心,皇上最怕的是什么?最怕的是下面的官员们结党结社,除了这个之外,像是贪腐受贿反而不是大问题,华夏自古以来的帝王心术之中就有这么一个默认的事实:
不怕下面的贪,就怕下面的人不贪。
就拿皇帝这个国家首脑来说,他用什么来控制帮他治理国家的文臣和守护边疆的武将呢?他一个深居宫中的人,凭什么就认定别人会为了他的“家国”而拼死拼活呢?还是那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只有当皇帝的能够给下面的人利益,下面的人才会拼了命帮他干活。
仅仅是思想上的教育并不能解决一切的问题,朝廷明面上给的俸禄其实并不能匹配那些大臣们的地位,就好比在后世,一个国家总理的社会地位应该够高了吧,能够进入圆桌会议的成员社会地位也够高了吧?但如果仅仅依靠他们领到的薪水,不要说跟排名在全国前十的富豪比,恐怕就是一个省首富,甚至是一个地级市首富都差着几百里路呢!
但如果朝廷给官员们开堪比首富的待遇,老百姓会怎么想呢?他们肯定不会答应的。所以,一个不成文的掌控之术,就是让这些官居高位的人去贪腐,只有他们弄到足够多的财富的时候,他们才会有心去做事,而他们做事的目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维持他自己的利益。
为什么贪腐这个问题从人类社会形成开始就无法杜绝?只要是阶级立场的存在,那么下级为了讨好上级,上级为了控制下级,就只能依靠看得见、摸的着的利益,抛开利益谈理想,那就是在耍流氓。
诚然,古往今来都有那种情操高尚到可以抛开利益谈理想的人,当这种人成为官员之后,牧守一方固然可以是治下百姓得到好处,但是从整个体系当中来看,其就是个格格不入者,最终要么就是被同僚坑害,要么就是被上级抹杀,真正能够一步步走到高位之人,几乎是没有的。
理由就是因为他不听话,没有一个上级愿意提拔不听话的下属,你都不听我的话,我要是提拔了你,你打番天印怎么办?古代的时候官员几乎都是一把抓的,你一个如此清廉的人,一旦把你提拔到了更高的位置,你回过头来抓我,那我不成傻子了?
所以纵观华夏历史,清官固然是难以常见,事实上一些被载入历史的清官,本身并不是像传说那样清廉,只是他们能够秉承一个底线:收钱要办事,尽量不受昧良心的钱。能够做到这个底线的官员,那已经是个不错的官员了,类似于包拯这样的,其实真正让后人牢牢记住的,是他的刚正不阿和执法严谨,至于说他的私生活,并没有过多的涉及,要说他就不搞礼尚往来、人情走动,甚至接收下属的礼物这些,那是绝无可能的。
高拱问张叔大有没有接收那些人的宴请邀约,其实就是想问张叔大有没有跟那些官员走动。能够在皇城根下混的人都不会没有脑子,今上已经一日不如一日,那些人又岂会不抓紧时间为自己寻好高枝?
这个点上想要进入裕王府已经太迟了,不仅位置都被占完了,而且有投机取巧之嫌,对于文人来说这是个一辈子的污点,很多人都是不能接受的。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跟裕王府中类似于高拱啊、张叔大啊这样的人建立起良好的感情,如此一来等到将来裕王登基大宝,有张叔大和高拱之流为其说话,自然就能官运亨通了。
“其实,有些人还是可以接触的,叔大你年轻,才华横溢,将来肯定是国之栋梁,我辈终究会老去,能够为君效力的时间,怕不多咯。”
“高尚书此话不对!下官看高尚书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国家不能少了高尚书这样的人,下官自然是要紧附高尚书之后,为皇上分忧。”
高拱微微一笑,捋着颌下长须道:“罢了,我是说不过你了,叔大,殿下前些时候去天津的事情,你该已经知道了吧?”
朱载垕去天津港,私下跟大中华集团董事长方杰见面的事情,如今都不算是秘密了,这件事情朱载垕压根就没有打算隐瞒任何人,高拱早就知道了,他也知道张叔大肯定知道。
张叔大自己也不愿意隐藏,点头,“下官晓得,那个大中华集团么,如今倒是鼎鼎有名,听说他们已经把朝鲜和倭国都给镇压了,这两年我朝沿海的那些倭寇销声匿迹,据说都是那个大中华集团的功劳。”
“不是据说,”高拱笑着摇头道:“我找人了解过,那就是事实,大中华集团早两年前就已经拿下了平户三岛,将倭寇的老巢一锅端了,现今又在全面打压倭国,所以我朝沿海自然就没有倭寇了。”
“高尚书都了解过了?看来高尚书对那个大中华集团很有兴趣啊?集团,集团,为何下官总觉得这个名名称听起来有些怪怪的,好像跟吃饭有关似的。”
“叔大你不会是想起了饭团吧?”高拱哈哈一笑,随即压低声音道:“叔大你将来定是要入阁之人,不妨多了解了解殿下的喜好,依我看殿下对海外之事十分好奇,而我朝海禁之国策又……”说到这里高拱停了下来,很显然他是不愿意多提海禁之事,因为世人皆知,如今海禁早已经名存实亡了,只剩下最后一块遮羞布。
这块遮羞布究竟由谁来揭开,以目前的情形来看,最大的可能恐怕就是即将成为大明皇帝的朱载垕了。
若是朱载垕破除海禁,而且海禁又给明朝带来诸多好处,那么始作俑者的朱载垕肯定会因此而被载入史册,但是谁也保不住海禁全面放开之后会给国家带来灾祸呢?未发生之前往往会因此而形成三派,赞成、反对和中立。
高拱这其实就是在让张叔大站队了,非常的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