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阁

第208章 远行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曲阜之会,最终以郑齐两国的失败告终。
    周宋鲁蔡四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却和郑齐两国结下死仇。
    受害最大的除了郑忽外,其实还有天子。
    无论以后虢公与天子如何否认辩解,都改变不了天子在盟会时强逼他国就范的事实。
    至少列国的诸侯在得知此事后,会这么认为。
    正如董狐记录赵盾弑其君那样,身为天子使者的虢公不去维护礼乐制度,无论是否有纵容之嫌,强逼之事都会成为天子的锅,甩都甩不掉的那种。
    谁让他是天子,天子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人拿到放大镜下去观察。
    可以预见,周王室的威信必将迎来又一次沉重的打击,或许会如宣王更立鲁世子那般,引得各国叛周不朝。
    若是再严重一点,还极有可能引得郑国国人集体请求国君攻周。
    要知道,当初鲁国这个谨守礼乐的国度,国人对于宣王强更世子都极为不满,若非实力不济,说不定还真会公开和周对立。
    更别谈郑国了。
    无论怎么说,周王室威信扫地是必然的。
    即便天子实现了最终的目的,但这绝对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而郑庄公和齐侯分别之际,亦相约出兵,至于怎么打什么时候打,这就得等到郑庄公和齐侯各自回到国内后与全体朝臣商量之后才能做出决断。
    届时,两国国君会派使者互通有无。
    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而这一切都与郑忽无关了。
    在这场盟会之后,郑忽拒绝了齐侯所谓的让他去齐国修整一段时间的邀请。
    也没有选择和郑庄公同行,而是带领着高渠弥和郑庄公留于他的十余辆车,百余名精锐扈从马不停蹄的赶往晋国。
    郑庄公本来想要多留些人马给郑忽,却被郑忽拒绝了。
    一来此次原为结亲而来,从国内带来的人马并不多,也就五百余人左右。
    二来郑庄公及郑国群臣,身边总要多留些人马护卫左右,谨防不测。
    况且郑庄公离开曲阜之后,并没有立刻归国,而是遣人至邾,告以访问之意。
    郑邾关系素来友好,若是郑庄公在其他时候访问邾国,或许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此时时机极为敏感,郑庄公此举传达出来的信息,是给鲁国添堵无疑!
    鲁桓公知晓之后,自然是气的破口大骂,但却无可奈何。
    你作的了初一,人家就作的了十五。
    谁也不比谁高尚到哪去。
    拉盟友当然不会只拉邾国一家,郑庄公心里已经有了大致的规划,后续等他回到国内之后,他会将规划拿到朝堂上讨论讨论,炮制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
    可以预见,宋鲁蔡甚至天子,未来的日子不会过的太舒坦。
    老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总有人上窜下跳的想要搞你,先不说怕,就问你烦不烦?
    曲阜之会引发国际局势的震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难以消除了。
    不过,这暂时已经不在郑忽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他与文姜的婚期定于夏六月,距离此时也不过一个来月。
    如果他不能尽快的在晋国落脚,美人就要陪他颠沛流离了。
    俟一想到这里,郑忽就觉得肩膀上的担子很重……
    本来吧,他此时不能归国,人家再嫁给他,就已经是有些不合礼法了。
    因为亲迎之后是要告祖,告祖之后,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夫妻关系成立。
    就郑忽现在这个情况,甭管娶任何一位女子,都是不合法夫妻,属于先秦版的非法同居,现实就特么的这么操蛋。
    在这种情况下,齐侯没退婚已经是对得起他了。
    说实话,齐侯对郑忽真的是迷之欣赏,就想给郑忽送妹子,还怕郑忽不要。
    历史上原主都娶陈女为妻了,齐侯还坚持要给原主再送个妹子,可惜原主是个榆木疙瘩,死活不要。
    哪像郑忽,一个尚嫌不够,又顺手拐带了一个。
    这个节操,跟原主相比,真是差着十万八千里。
    好人不长命啊……
    别管怎么说,郑忽确实要要尽快找个落脚之处了。
    曲阜距翼极远,以此时的脚程论,郑忽一行在路上耽搁十余天是极为正常的。
    若非如此,郑忽怎么可能会心急火燎的赶往晋国。
    给不了人家名分,好歹得给人家一个家。
    不然与渣男何异?
    那些文青式的陪你颠沛流离,绝对是渣男臆造出来欺骗无知少女的把戏。
    关键是竟然还真有人信以为真,奉为真理,甚至于痛哭流涕,以为这才是真爱。
    在郑忽看来,大约是这些文艺女青年没读过历史,不了解人性,更无法读懂男人的内心世界!
    男人啊!古往今来,都是只想占便宜而不想负责的主。
    就这一点来说,郑忽还是有点底线的。
    至少他会为自己的女人考虑一二!
    闲话少叙,字数少水。
    郑忽一行离开曲阜后,划定的路线是经曹卫二国,越太行山,而后沿着原来草中戎、骊戎的土地,之后再过茅戎,最终抵达晋国。
    此刻,郑忽一行还未出鲁国境内。
    一行人除郑忽外,每个人的神色之中仍带有几丝的愤恨。
    曲阜的事情,随行的士卒已经知道了。
    这种事情是瞒不住的。
    可以说,士卒得知之后,惊怒非常,人皆以为耻。
    人虽不多,却是同仇敌忾,纷纷向郑庄公表示,宁愿身死也要和几国干一仗以雪君耻,绝无妥协之理。
    话说的硬气不已,最后却被郑忽劈头盖脸一顿臭骂。
    就这么点人去与人家硬碰硬,和找死有什么区别?
    找死也就算了,一旦发起进攻,别管人多人少,就会被默认成为一场战争。
    届时,郑庄公有个万一,郑国的宗庙社稷怎么办?
    话的说句句在理,士卒欲战的心也被暂时压了下来。
    但是仇恨却没有因此而消解。
    人怀不忿之心是郑国上下的真实写照。
    就是高渠弥,一路之上,神情之中也隐隐有恼怒之色。
    在这个事上,郑国不仅吃了大亏,而且还丢了大人。
    只要是个稍微有点自尊心的郑国人,都难以忍受这种侮辱。
    高渠弥几次张口欲言,却又不知道该向郑忽说些什么,最终只是默默的叹气。
    事已至此,无力回天啊!
    ……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